国土局 陈家新
人生在这个世界,长在这个世界,都源于父母。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,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。父母的恩情比山高、比海深。古语说得好:“百善孝为先”。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。不同的时代,却永远演绎着相同的主题,那就是孝敬父母,回报父母。
我是个“60后”, 1963年出生于乡下的一个小村庄。我姊妹5个,依次为大姐、大哥、二姐、我和小妹。爷爷在我出生前已病故。依那时的条件,父母既赡养奶奶又养育我姊妹几个,那是何等的艰难!为了全家的生计,在我出生后几个月,父母便携家带口“闯关东”生活,我小妹就出生在东北。父亲为全家呕心沥血,积劳成疾,病逝于东北,当时我5岁,小妹才7个月,奶奶已60多岁了,真是老的老,小的小。从此,母亲便成了全家的“主心骨”和“顶梁柱”。
当老家的条件有所好转后,母亲便携老带少返回老家生活。当年曾有好心人劝母亲改嫁或招夫,但她为了奶奶和我姊妹几个,也为了不使这个大家庭“解体”,婉拒了人家的好意,毅然坚守着这个贫困的大家庭。母亲以超出常人的顽强毅力,以她柔弱的身躯,艰难的支撑起这个残缺的大家庭。先后将我姊妹5个拉扯长大、成人成家,还供我完成学业,又为奶奶养老送终……母亲为我们全家含辛茹苦,操碎了心、受尽了累,真是太不容易啦!如今,早已是为人之父和国家公务员的我,更深感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、最伟大的爱。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。母亲的恩情我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。随着我的成长,我把对老一辈的爱,全部倾注给亲爱的母亲。
其实,对我来说,孝敬母亲、回报母亲,我并没有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。我只是一直在平时多注意从小事做起,很好地尽到了对母亲的孝敬之心。
我上学期间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都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,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,尽最大的努力为母亲分忧。
自从我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,便开始能从经济上孝敬母亲。虽然刚工作时工资很低,只有几十元,但我每月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首先预留出在母亲身上的开支计划,然后才安排其它的。无论刚上班时工资低,还是婚后买楼欠的有账,这些年我都雷打不动地坚持,还主动地提高赡养标准。尽管母亲有时婉拒,但她从来拧不过我。我经常探望母亲并给钱给物,还笑称这是交“皇粮国税”,是“必须的”!我老家是个不足200人的小村庄,我记得当年在我村的老年人中 ,是我让母亲第一个用上蜂窝炉和煤气炉、第一个用上电风扇和呢绒蚊帐、第一个看上彩电和使用电话的……
我在孝敬母亲方面还得益于我的贤内助,爱人既善良贤惠,又朴实细心,她对老人家的生活口味及穿着情况都了如指掌。像母亲爱吃的红烧茄子、鱼香肉丝和米粉肉等,她经常变换花样、精心调剂着做好,还有母亲爱吃的豆面窝窝头和老豆腐,我们也经常买给她老人家吃;老年人的服装鞋帽款式少,而适合我母亲的就更少,虽然我们精心挑选,但是往往也不太合适——我夫妻俩就常常往返于商店和老家之间,不厌其烦地再挑选、再更换,直到母亲满意为止。
母亲每年都来县城我的小家小住一段时间,但她更习惯在老家居住。母亲在哪儿,我的心就在哪儿,我永远和母亲心连心。当母亲住在我的小家时,我可以近距离的精心照料;母亲在老家时,我就携妻儿“常回家看看”。每当回到老家,我们与大哥一家子团聚在母亲周围,一大家人说说笑笑,其乐融融,看到她老人家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时,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幸福!
在我和爱人的耳濡目染下,刚大学毕业工作的儿子,每逢回来探亲,无论时间多紧张,他小两口都要挤时间开车回老家,并带上在外地精心准备的礼品,去看望奶奶和大爷大娘。
母亲身体很好,血压、心脏等方面均无啥毛病,只是现在年纪大了有时易感冒,一般吃点药就好。可是逢到冬季她若感冒后,往往需要输液治疗七、八天才能康复,那时我就请假回老家侍奉。若工作忙实在走不开,我就白天上班,晚上回老家陪护——陪母亲聊天,给母亲洗手洗脸、端菜端饭、端水喂药……而在母亲医药费的问题上,我和大哥都是争着结算。因大哥“近水楼台”——在老家离诊所近,怕“抢”不过大哥,我都是在母亲刚输液时,就给诊所多预留下医药费……
尽管母亲现已80多岁了,却能生活自理,精气神很好,她仍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。我想,这源于她乐观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身体素质,更源于我们做儿女的拳拳孝心与精心呵护!母亲健康长寿,是我们全家最大的幸福!